首页 >> 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 河北工人报6月1日“河北大工匠”整版刊登王树林事迹
详细内容

河北工人报6月1日“河北大工匠”整版刊登王树林事迹

给特高压变压器安装“心脏”

——记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变压器装配高级技师王树林

1.jpg


工匠速写

2.jpg

    高个儿、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说起话来不急不缓……这是王树林留给大家的第一印象。

如果不是身上那件蓝色的工装在时刻提醒你,他是一名扎根一线的普通职工,你会觉得他更像一位儒雅的学者。而事实上,王树林确实是一名学者型的工人。

    他爱看书,家里有一整面墙都做成了书架,除了相关的技术类书籍,文史哲是他的最爱;工作再忙再累,只要能看会儿书,于他而言,就是最好的放松。

   都说干一行爱一行,王树林对变压器装配的感情已经不仅仅是“爱”,更是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和激情。他甚至把自己几十年来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能和技巧进行了认真地总结,编写成《整体套装工序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被其他职工奉为至宝。

    他用汗水诠释梦想,用毅力铸就明天,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卓越的业绩。


1、潜心钻研新技术 打造精品争一流

3.jpg

    “活干得好,说明你人品好;活干得好,说明你这个人可交;活干得好,你才有威信;活干得好,你才能受到尊重。”在保变电气工作的30年里,这句话已经深深印刻在王树林的骨子里。

    从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王树林就一直从事变压器制造装配工作,他常说,他们的工作就像给特高压变压器安装心脏,因此所做必属精品。30年来,他主持参与了公司多项高、精、尖特高压产品的装配工作,每件产品质量都响当当。

    2003年,保变电气拿到了国家电网750kV级变压器超高压科研项目,在当时,这是国内首台750kV级变压器,由于是新产品,没有成熟的工艺操作方案,这让很多人都不敢挑战,当时任带班长的王树林挑起了重担。

    “万一做不好,延误了工期怎么办?”王树林的心里也直犯嘀咕。可是一想到领导信任他,把这项工作交给他来完成,他就干劲十足。既然没有经验可循又怎样,那就一步步摸索着进行。

    当时,针对从没有接触过的新产品,王树林大胆提出了瓦楞纸板安装的工艺方法,经验证,该方法可行。正当大家为这一创新激动不已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要把整卷的瓦楞纸板包裹在高2米多、长7米多的主绝缘纸板筒外侧,不但工作难度大,需要四五个人协作完成,在安装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形。王树林告诉记者,安装好瓦楞纸板要严丝合缝裹制在主绝缘纸板筒上,如果瓦楞纸板变形,就意味着套包工序根本无法进行,怎么办?

   难道要放弃瓦楞纸板工艺而另辟蹊径?王树林摇摇头,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太大了,唯一可行的是想办法解决变形问题。经过反复研究,他决定用紧包器——也就是工人们俗称的“腰带”对瓦楞纸板进行捆扎,防止其变形。

    这项工作说起来简单,可实际操作却一点也不容易。由于瓦楞纸板太长了,“腰带”至少需要四五道,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捆扎的位置进行调整,“四五道‘腰带’先紧固哪一道、哪道‘腰带’的捆扎力道要大一些,都需要技巧。”此外,他还对主柱第一层主绝缘纸板筒结构和工艺提出改进方案,攻克了产品在气相干燥过程中纸板筒变形的工艺难题,仅此一项就为公司单台返修更换主绝缘纸板筒节省了6万元。

    等到750kV级变压器研发成功,王树林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瓦楞纸板安装经验。

    后来,在出口印度的750kV产品生产中,王树林把每一台都当成精品来做,正是这些精品使保变电气获得印度“国网运行质量最高奖”。而他所参与的750kV交流输变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研制及工程应用,获得了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勇挑重担不退缩 攻坚克难显身手

4.jpg

    常有人问王树林,从一名普通员工成为一名高技能人才,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王树林看来,唯一的秘诀就是肯下苦工夫。

    要想知道王树林对自己有多“狠”,他的徒弟、保变电气总装整体套装组骨干带班长马东全说出了一件不为人知的事。

    很多人都知道王树林自由泳的动作很标准,却鲜少有人知道他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为了能够学到标准的泳姿,那段时间,王树林每天下班后都到游泳馆练习,刚下班的时候,泳池里人多,他就在岸上研究别人的动作,等大家都走了,他再下水边琢磨边练习。两个月后,他的动作标准多了。

   众所周知,变压器制造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当高的行业,而保变电气先后引进、吸收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这为靠自学成才的王树林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2005年,公司决定引进西门子换流变制造技术,派王树林前往德国学习相应技术。由于大型设备的生产制造异常复杂,即便是同一张图纸在操作中也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成千上万的绝缘件、数百个质量控制点,稍有误差对产品而言都是致命的,不但会引起返修,更容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所以,面对王树林等人的到来,德方人员只说了一句话:“就算给了你们图纸和工艺文件,没有个两三年的时间你们也造不出一台合格的变压器。”这句话令王树林感慨颇深。“虽然对方说的不无道理,但是,我也得争这口气,改变他们对中国制造工人的看法。”

在德期间,因为外方对拍照严格控制,为了观摩到关键节点,王树林牺牲了个人休息时间,坚持24小时跟班操作并详细记录操作重点。回国后,他不但迅速消化吸收了西门子技术,还摸索出一套适应国内装备水平的换流变生产工艺。经他带班生产的贵—广二回项目的两台换流变压器均一次试制成功。这一成功,令外方人员大为惊叹。

    此后,王树林还负责云—广±800kV换流变整体套装工序技术指导工作。生产过程中,他建立了换流变整体套装操作的质量风险预警系统,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取得良好效果。该项目试制成功不但标志着我国在直流输变电项目居世界同行领先位置,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还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3、心生妙法出佳绩 攀登高峰创辉煌

5.jpg

    变压器制造行业内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看法:海外产品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操作精度高,大家都避之不及。近年来,保变电气却先后接下了出口美国移相变、出口加拿大自耦变等高端产品市场的订单,这其中王树林功不可没。

    在制造首台换流变时,原本一直顺利开展的工作,却因为小小的压接头装置,导致工作难以继续进行。原来,在以往的生产中,两条线缆头通常是靠压接头连在一起后,再跟线圈的出线相连接。可是在生产首台换流变时,王树林却发现,如果按照原有的工艺流程,连接后的电缆直径比之前粗了很多,直接导致后期绝缘筒成型引线装置无法安装。他把网侧、阀侧线圈首末出线的压接头装置改为连接板出线装置,不但问题迎刃而解,产品内在结构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此外,在成型槽型角环绝缘包扎时,由于出线呈90度的弧形,整体包扎绝缘时往往会出线内测径偏厚而外侧径偏薄的问题,王树林对绝缘包扎工艺进行了完善,彻底消除了质量隐患。

    “出口国外的产品,一般人不敢接受,因为难度太大,可是别人搞不定的事,我师傅却不在话下。这是为什么呢?”保变电气总装整体套装组骨干员工田辉认为,师傅之所以比别人干得好,是因为他“工作特别积极,凡事爱琢磨细节”。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面对这些“硬骨头”,王树林勇挑重担,针对特殊结构产品制定了不同的产品装配技术方案,保证了产品质量,受到外方监造人员的高度赞扬。这些产品成功打开了北美市场,不但为公司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为“中国制造”在海外高端市场打造了一张亮丽的名片。

    30年来,王树林先后参加了多个国家生产的十几台变压器和电抗器的装配修理任务,均一次试验成功,不仅从中吸取了宝贵的经验,丰富了自己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还为企业累计创造效益3000多万元,也为公司500kV超高压、大容量变压器产品25年保持零事故率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他创立的科研成果“改善加纸板工艺”平均单台产品节省原材料费用5万元,按年产139台产品计算,年产生的经济效益在695万元。 

4、甘于奉献做人梯 桃李芬芳春满园

6.jpg

    “太认真、爱唠叨”,这几乎是所有认识王树林的人对他的评价,而他的徒弟们对此则又爱又恨。

    “要说我师傅有多唠叨……”田辉话说了一半,冲着记者伸出了三根手指,“一项工作,干之前他会跟你说一遍注意事项,干活期间要说一遍,等到活干完了他过去检查的时候还要再说一遍。如果赶上工作难度大,他可能还要说第四遍。”可是让田辉感到不解的是,尽管师傅说了很多遍,可每一遍的侧重点却不一样,这令徒弟们受益匪浅。

    有一次,田辉等人为调相变放置托板。开工前,王树林抛出了第一个注意事项:“想一想,托板下面应该放多高的垫块。”用于支撑托板的垫块有两种,250毫米厚和400毫米后,一般对垫块的使用没有特殊要求,用着顺手就行,所以,田辉也没有太在意,随手拿了一个250毫米的垫块支在了托板的下面。可是干着干着,田辉就干不下去了。位于调项变下方的调压出头比其他变压器的略长,长度大概有300毫米,在进行绝缘包扎时,调压出头垂直向下不能打弯。“你只给自己留出了250毫米的余地,却要包出300毫米的调压出头,”王树林一番话令田辉面红耳赤,他赶忙换上400毫米的垫块,重新进行绝缘包扎。

    为培养青年工人,王树林把自己几十年来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能和技巧,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以文字、图表的形式,编写成变压器《整体套装工序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如今被年轻员工奉为至宝。他还负责编写《整体套装工序质量风险控制点和防范措施教案》,把本工序涉及的操作步骤逐条列出易发生质量问题的地方,并说明防范措施和解决方案,使大家提高了质量风险意识,提高了产品一次试验合格率。

    王树林还与车间签订了师、徒互动协议,培养了多名中青年人才。从提高责任、质量、清洁、安全意识入手,并通过授课、交流、答卷、点评等形式,培养其生产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的提高。多年来,他先后培养了31名徒弟,为企业输送了大量高技能人才,其中5人获得公司技术能手荣誉称号、3人走上技术管理岗位、16人成为骨干带班长。这一切都为提高整体制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为公司跻身世界著名变压器公司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面对诸多的荣誉和成绩,王树林并没有停止钻研技术、推广技术的脚步。他说:“只有大家都成为世界一流的变压器装配工人,才能造出世界一流的变压器。”



COPYRIGHT2014-2025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新航云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